中新社上海9月29日电 题:一位环卫工人的“世博时间”
35岁的环卫工人黄华手持已更换过两次的黑色扫把、簸箕,在靠近世博园中华美食街的公共区域“寻觅”垃圾,她一身天蓝色工作服,左胸口别着的一枚原本是黄色的圆形“微笑服务徽章”,经历5个月的风吹雨打,已近褪成白色。
上海世博会即将进入最后一个月,园内3500多名环卫人员依旧默默地保持着世博会的“整洁脸面”。黄华4月中旬就开始到世博园清理建筑垃圾,开园后隔天上班,每次上班要在园区连续工作14至15个小时。
当华灯初上,放学的女儿从上海南汇区的家中打来电话问候时,黄华常常还在园区内清扫着垃圾。
让她感到庆幸的是,5个月以来,世博园区的游客素质提高了。“现在比以前好多了,游客基本不会乱扔垃圾,态度也好多了。”世博园每天循环广播提醒游客不要乱扔垃圾,保持园区环境整洁,这让包括黄华在内的不少环卫工作人员大大“减负”。
当记者问起5个月的感想,黄华说:“累是累,但在这里工作挺开心的,我们是上海郊区的,没什么机会到国外旅游,上海世博会不仅是我们的骄傲,也让我们开了眼界。”
黄华在世博园工作了5个多月,由于不能离岗,一个展馆都没有进去参观过,但在她看来,能从外面看看“藤条大篮子”西班牙馆(网上西班牙馆)、仿若悬浮于空中的德国馆(网上德国馆)等各国建筑奇葩,就已经很幸运。
黄华说:“闭幕之前,我最想看看中国馆(网上中国馆),电视里介绍说有会动的‘清明上河图’,真想亲眼去看一看。”
同样对中国馆镇馆之宝“清明上河图”感兴趣的工作人员,还有刚刚在世博园做了10天志愿者的上海理工大学的学生孙婷婷。
孙婷婷是上海世博园的第11批志愿者中的一员,她此前观看过中国馆,最让她印象深刻的还是“活”起来的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
站在100多米长的荧屏前,船只、马匹、商贾川流不息,搬运工、船家、算命先生等人物缓缓移动,孙婷婷说:“我盯着这幅画看了8分钟,两分钟白天的景象、两分钟晚上的景象,我好奇地盯着看完了全程,觉得不过瘾,又看了一遍。”
刚满20岁的孙婷婷自9月20日上岗以来,每天晚上11点后才能回学校,“刚开头的两天觉得挺辛苦,但现在习惯了,很想多留几天。”
“哪里能接热水?”、“中国馆怎么走?”、“太平洋联合馆内有什么可看的?”站在大洋洲广场附近,身穿绿、白相间服装的孙婷婷几乎一刻也闲不下来,“我妈说我自从当上志愿者,讲话语速越来越快了。”
孙婷婷认为,在10月份的世博会“最后冲刺”阶段,重要的是保持最初的热情,坚持下去。
在上海的世博园,处处都是像黄华、孙婷婷一样的普通工作者。历经一百多天的“世博洗礼”,他们付出了汗水,实现了自我价值,而这段经历也将成为他们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策划编辑亮鑫青岛保洁公司,转载需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