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能源国际合作战略思考

发布时间:2012-03-05

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报告指出,中国清洁能源技术的产值超过640亿美元,居世界第一。毋庸置疑,中国正以积极的姿态向清洁能源大国迈进;清洁能源领域已然成为未来中国政治、经济、外交和科技面临的战略性重大议题之一。

  清洁能源已成为大国交往的重大议题

  与其他国家重大利益相同,能源与政治已经成为国家外交政策一个整体中的两面,特别是在各国均视能源为国家安全根本保证的背景下,能源无疑是政治交往与谈判中的筹码,一旦掌握了能源问题的主动权,也就自然可以获得在众多国际问题上的发言权和主动权。并且,对于中国来说,更为急迫的是,作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面临着全球压力,中国的清洁能源战略必然具有全球意义。

  以中美清洁能源合作为例,自1979年双方签署中美科技合作协定以来,能源科技合作一直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内容。1997年双方发起了中美环境和发展论坛,促使双方高层对能源、环境、科技、贸易和发展问题的一体化予以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它看成中美战略经济对话(SED)的前身。2006年以来,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议程将能源、环境和技术创新问题包括进去,这就表明科技议题高度渗入了国际合作领域。2009年中美两国首脑会谈发表联合声明,强调双方开展清洁能源合作的重要性,双方同意成立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承诺在未来的5年中共同投入1.5亿美元用于联合研究。第二轮对话中,中美双方签署了5项新能源合作协议,26项成果中12项和新能源有关。第三轮对话所达成的战略轨道下的48项协议中,有15项直接涉及能源。

  与欧盟清洁能源合作方面,中国与欧盟建立了能源合作大会机制,开展了中欧气候变化部长级对话与合作机制,启动了中欧清洁能源中心项目,中国与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在燃煤近零排放、电动汽车和节能建筑、核能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鉴于能源科技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如何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转变观念、确立重点、明确思路尤为重要。

  首先,在思想上,要转变把清洁能源国际科技合作的作用主要局限于获得更多的国外资金或实物援助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通过清洁能源外交把握、运用和加强中国话语权的时机已经到来。目前能源问题是全球议题中的热点,中国能源问题的研究和传播已经成为国外政策研究的焦点,并且成了国际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在制度上,鉴于能源外交的敏感性与重要性,当前中国应寓能源外交于周边外交、多边外交、大国外交、经济外交之中,为中国能源全球配置体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再次,目前在全球能源外交中,中国还是个“小伙伴”,在主要能源组织中缺乏足够的发言权,更谈不上主导权。中国目前不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主要国际能源组织的成员,游离于西方主导的国际能源合作体系之外,容易被国际体系、规则和惯例“边缘化”。中国参与的国际能源合作组织往往是协调型或对话型组织,而诸如同盟型与协作型等有法律规则的国际能源组织则并未加入。应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适时加入相应的国际组织,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加大话语权。

  全球能源外交战略重心转移

  一般来说能源外交主要涉及三个领域:传统(化石)能源的跨国开采和贸易;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和市场培育;能源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经营。以往,国际社会在能源领域对中国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由于中国是工业化的后来者,中国能源企业在世界各地获取能源,从而闯入了西方国家的势力范围,他们因此制造出“中国能源威胁论”,并通过各种方式为中国获取国外能源设置障碍。如2005年中海油竞购尤尼科案造成中美能源摩擦,进而影响了双边关系。

  以前国际能源问题的关注焦点在于到处找油找气;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上对能源问题的关注焦点逐步发生了重大转变:发达国家纷纷转向清洁能源(包括传统能源的清洁化以及可再生能源)、能效和节能、智能电网等领域,并开始探讨公共财政如何支持以及大企业下一波的投资方向。正是基于这些新变化,国际社会对中国企业购买、投资海外油田气田已没有金融危机前那么敏感,转而对中国发展清洁能源给予了高度关注。


我们的保洁|清洁|家政项目


分享到: